惟则
髫年出家,初参海印,后得法余杭吴山高僧明本(号中峰),至正二年(1342),从浙江来吴(今苏州),其弟子相率出资,买宋代废园建庵,供其起居,名狮子林,成苏州名园。长于诗文,不传。另有语录四卷。著《净土或问》斥指禅家之弊端,倡唯心净土之旨,承永明大师与其师中峰之说,弘禅净双修之法。此名净土禅,又名禅净土。说净土之行法有观想、忆念、众行三种,其中观想之法,依于《观经》之“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”之理;忆念为或缘相好,或持名号,此又有事、理之别;众行为《华严》之十大愿、《宝积》之十心、《观经》之三福、《大经》之发菩提心,及诸经所明之诵经、持咒、建塔、造像、礼拜、赞诵、斋戒、烧香、散华、悬缯幡盖等诸行,以信愿回向之力,资助此等诸行,期求往生。湖村庵即事(元·惟则)天台山佛窟岩惟则禅师者,京兆人也。姓长孙氏。初谒忠禅师,大悟玄旨。乃曰:“天地无物也,物我无物也。虽无物也,而未尝无物也。如此,则圣人如影,百姓如梦,孰为死生哉?至人以是能独照,能为万物主,吾知之矣。” 遂南游天台,隐于瀑布之西岩。元和中慕道者日至。

髫年出家,初参海印,后得法余杭吴山高僧明本(号中峰),至正二年(1342),从浙江来吴(今苏州),其弟子相率出资,买宋代废园建庵,供其起居,名狮子林,成苏州名园。长于诗文,不传。另有语录四卷。著《净土或问》斥指禅家之弊端,倡唯心净土之旨,承永明大师与其师中峰之说,弘禅净双修之法。此名净土禅,又名禅净土。说净土之行法有观想、忆念、众行三种,其中观想之法,依于《观经》之“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”之理;忆念为或缘相好,或持名号,此又有事、理之别;众行为《华严》之十大愿、《宝积》之十心、《观经》之三福、《大经》之发菩提心,及诸经所明之诵经、持咒、建塔、造像、礼拜、赞诵、斋戒、烧香、散华、悬缯幡盖等诸行,以信愿回向之力,资助此等诸行,期求往生。湖村庵即事(元·惟则)

介绍

惟则(12981368),元僧人、文学家。又作维则,字天如,本姓谭,名吉之,庐陵(今江西吉安)人。髫年出家,初参海印,后得法余杭吴山高僧明本(号中峰),至正二年(1342),从浙江来吴(今苏州),其弟子相率出资,买宋代废园建庵,供其起居,名狮子林,成苏州名园。长于诗文,不传。另有语录四卷。著《净土或问》斥指禅家之弊端,倡唯心净土之旨,承永明大师与其师中峰之说,弘禅净双修之法。此名净土禅,又名禅净土。说净土之行法有观想、忆念、众行三种,其中观想之法,依于《观经》之“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”之理;忆念为或缘相好,或持名号,此又有事、理之别;众行为《华严》之十大愿、《宝积》之十心、《观经》之三福、《大经》之发菩提心,及诸经所明之诵经、持咒、建塔、造像、礼拜、赞诵、斋戒、烧香、散华、悬缯幡盖等诸行,以信愿回向之力,资助此等诸行,期求往生。

湖村庵即事(元·惟则)  七言绝句 押微韵

竹根吠犬隔溪西,湖雁声高木叶飞。

近听始知双橹响,一灯浮水夜船归。

基本内容

四祖下七世金陵牛头山忠禅师法嗣

天台山佛窟岩惟则禅师者,京兆人也。姓长孙氏。初谒忠禅师,大悟玄旨。乃曰:“天地无物也,物我无物也。虽无物也,而未尝无物也。如此,则圣人如影,百姓如梦,孰为死生哉?至人以是能独照,能为万物主,吾知之矣。”

遂南游天台,隐于瀑布之西岩。元和中慕道者日至。

有弟子可素,遂筑室庐,渐成法席。佛窟之称自师始也。

僧问:“如何是那罗延箭?”

师曰:“中的也。”

忽一日告门人曰:

“汝其勉之。”

阅二日,跏趺而寂。后三年,塔全身于本山。

﹝唐韩乂撰碑,今存国清寺。﹞

四祖下七世金陵牛头山忠禅师法嗣佛窟惟则禅师

天台山佛窟岩惟则禅师者,京兆人也。姓长孙氏。初谒忠禅师,大悟玄旨。乃曰:

“天地无物也,物我无物也。虽无物也,而未尝无物也。如此,则圣人如影,百姓如梦,孰为死生哉?

至人以是能独照,能为万物主,吾知之矣。”遂南游天台,隐于瀑布之西岩。元和中慕道者日至。

有弟子可素,遂筑室庐,渐成法席。佛窟之称自师始也。僧问:“如何是那罗延箭?”师曰:“中的也。”忽一日告门人曰:

“汝其勉之。”阅二日,跏趺而寂。后三年,塔全身于本山。﹝唐韩乂撰碑,今存国清寺。

﹞鹤林素禅师法嗣径山道钦禅师杭州径山道钦禅师者,苏州昆山人也。姓朱氏。初服膺儒教,年二十八,遇素禅师,谓之曰:

“观子神气温粹,真法宝也。”师感悟,因求为弟子。素躬与落发,乃戒之曰:“汝乘流而行,逢径即止。”

师遂南迈,抵临安,见东北一山,因问樵者。樵曰:“此径山也。”乃驻锡焉。僧问:“如何是道?”师曰:

“山上有鲤鱼,海底有蓬尘。”马祖令人送书到,书中作一圆相。师发缄,于圆相中著一点,却封回。﹝忠国师闻,乃云:

“钦师犹被马师惑。”﹞问:“如何是祖师西来意?”师曰:“汝问不当。”曰:“如何得当?”师曰:

“待吾灭后,即向汝说。”马祖令智藏来问:“十二时中以何为境?”师曰:“待汝回去时有信。”藏曰:“如今便回去。”师曰:

“传语却须问取曹溪。”崔赵公问:“弟子今欲出家,得否?”师曰:“出家乃大丈夫事,非将相之所能为。”

公于是有省。唐大历三年,代宗诏至阙下,亲加瞻礼。一日,同忠国师在内庭坐次,见帝驾来,师起立。

帝曰:“师何以起?”师曰:“檀越何得向四威仪中见贫道。”帝悦,谓国师曰:“欲锡钦师一名。”

国师欣然奉诏,乃赐号国一焉。后辞归本山。于贞元八年十二月示疾,说法而逝。谥大觉禅师。